共享经济是不是赚钱的生意?这是横在所有创业者和投资人面前的大难题。
共享经济就像一个畸形的侏儒和被阳光拉得瘦长的影子:一方面是5个月内悟空单车、町町单车、酷骑单车等相继停止运营或者遭遇资金危机,上线不足一年的共享充电宝平台乐电和PP充电宣布倒闭;另一方面,共享雨伞、共享KTV、共享健身房等项目依然在如火如荼地呐喊着。
就在一片萧杀之声中,共享按摩椅悄然出现在了商场、电影院里,在消费者逛街、看电影、吃饭排队的间隙,提供按摩休闲服务。作为一门分时租赁生意,共享按摩椅似乎从出生起就含着“躺着把钱赚了”的金钥匙,这让它和其他共享生意截然不同。
看不到的壁垒
除了收费情况不一,共享按摩椅的基本模式大同小异。用户扫码,微信/支付宝消费后,躺下享受服务。有投资者曾介绍说,在深圳北站摆放50个“共享按摩椅”,使用频次非常高,粗略估计年流水可达到1000万元。
然而,这门看起来毫无门槛、低投入高回报的项目,依然存着着看不到的壁垒。
首先,共享按摩椅是门对场地需求极高的项目。有创业者介绍说,机器摆放位置的好坏,直接决定了你能赚多少钱。好位置的标准有三个:人流量要大,年轻人要多,消费指数要高。然而,符合这三点要求的场地往往也会被同行所觊觎。
目前共享按摩椅主要投放依然是在一二线城市,投放的位置一般选在商场、电影院、景点、酒吧、KTV、机场、游乐场、高铁站这些地方,4S店、营业厅、医院、学校、写字楼则被从业者“建议少量投放”。
当然,赚钱的多少也和场地投放的难易程度直接挂钩。对于景点、机场、高铁站、银行这些高利润高回报的场地来说,对人脉和关系的需求难度也呈现倍增的现象。对于初入门的创业者来说,场地资源劣势可能会成为限制其发展的天花板。
类似的情况也曾发生在共享雨伞上。
今年6月14日,3万把共享雨伞被投放在南昌的地铁口、公交站台、通道以及街道护栏上,半个月后,押金为19元的共享雨伞在南昌各个投放点全部消失不见。事后,创始人说这次事件的本质是赚了。但当同样的事发生在了按摩椅这种“人尽可睡”的设备上时,大概创业者和投资人们很难用类似的理由去说服自己了。
未来是否可期
共享经济作为消费渠道的补充,它的核心在于存量市场,而非增量市场。回顾近两年产生的共享领域的独角兽、准独角兽公司们,它们的机会都在打车、出行这些基础生活、高频行为中,而非运动、打伞、充电这些低频的伪需求上。
而共享按摩椅有可能会实现的颠覆在于,它并非基础生活行为,却是一个真实的高频需求。它利用了碎片化时间的基础需求——休息,并放大了更好的休息状态的感官需要。加上较低的入门壁垒和成本边界,以及看得到的快速回报,在目前一片看衰共享经济的情况下,“意外”地收获了资本的青睐。
但目前,共享按摩椅的竞争依然属于初期阶段,市场上并没有太多强横的领军企业存在,资本方也暂时没有把这个项目放在台面上进行PK。这才给了小玩家抢占市场的“可乘之机”。可以预见的是,一旦巨头入局、资本推势,留给小玩家的余地就不会太多了。
不过从创业角度来说,又有哪个创业项目不是步步维艰呢?